摘要:跌市不愁,港交所仍大赚的奥秘在哪里?
这市道,对投资者很不友好。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HSI.HK)累跌13.19%,陷入两万点以下,其中港股市值最高的腾讯(00700.HK)今年累计下挫8.25%,市值蒸发2,460.19亿港元(期初市值3万亿,现在只有2.75万亿港元)。
二级市场尚且如此,一级市场更不用说。
今年港股市场的IPO活动明显萎缩。
2023年前三季,港交所(00388.HK)的新上市公司有47家,集资额为246亿港元,同比下滑67%。
在如此低迷的市况下,联交所2023年前三季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包括股本证券、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按年下滑12%,至1097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占了29.26%,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个百分点,可见如果没有南下资金的帮衬,其成交或更低迷。
在如此低迷的市场表现下,港交所2023年前三季主营业务总收入同比下降8.1%,至116.95亿港元,其中2023年第3季的收入按年下降2.6%,至38.37亿港元。交易费、上市费、结算费和交收费以及存托和代理人收入的下降,完全抵消了市场数据费收入的微增。
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但港交所的费用和支出却并没有随之而减少。财华社留意到,该交易所集团的员工、IT、楼宇、推广等支出都在上升,其中IT、楼宇支出和推广开支的第3季增幅更达双位数。
然而,面对收入下降,主要开支增加,港交所的利润却是在增长。
2023年第3季,港交所的EBITDA(扣除税务、利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按年增长19.4%,至37.06亿港元;股东应占净利润更按年增长24.0%,至29.53亿港元。2023年前三季,港交所的EBITDA同比增长21.8%,至115.65亿港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增长28.4%,至92.65亿港元。
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主要是因为港交所有一笔没有成本的收益——投资收益。
港交所的投资收益是什么?
2023年第3季,港交所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8.8倍,至12.11亿港元,占其税前利润的36.3%;2023年前三季的投资收益则按年增长8.2倍,至38.87亿港元,占港交所期内税前利润的37.21%,挽救了其主营业务表现的不济,让港交所得以保持利润增长。
那么,这些投资收益从何而来?
港交所作为撮合金融产品买卖的交易场,也起到资金中介的作用,客户的保证金(例如买卖衍生品需要提供保证金,以确保交易的达成)、暂时存放在市场的结算资金,就是港交所投资收益的主要资金来源,见下图,2023年前3季,其投资资金2555亿港元中,有1981亿港元(约占77.5%)来自保证金。
这些客户资金放在中介平台的时间不长,港交所要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并不会将资金用于高风险金融产品的买卖,而只会用来赚取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现金利息。
2022年以来,美联储接连加息,当前的联邦基金利率(短期利率)已到达5.25%-5.50%的水平。
由于港元与美元的联汇制度,港元也需要跟随美元加息,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否则利率波动会造成资金的流走——从利率较低的货币流向利率较高的货币,令前者的币值受压。
例如,在美联储对上一次于美国时间7月26日调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至5.25%-5.50%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即于几个小时后的香港时间7月27日宣布将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定为5.75%,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加50个基点。
这样的结果是,港元跟随美元利率上升。也因此,港交所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利息能够持续攀升,2023年前三季,这些利息收入达到34.13亿港元,远高于上年同期的9.65亿港元,见下图。
这正是推动港交所前三季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
结论
诚然,加息与市场角色,让港交所在2023年前三个季度“躺赚”。但是这样的优势,却不可能长期持续。
从长远来看,要持续吸引资金来港交所,此平台需有良好的交易氛围、活跃的投资气氛、优秀的投资标的和公平公正的交易法规。
若熊市持续太久,资金赚不了钱,自然会流走。同样,优秀的上市企业也无法长期容忍自己的估值偏低,若其无法在港股市场取得合理的估值,也会黯然离开。
交易法规与监管更是十分重要,若无法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都会避走不及。
港交所的数据显示,其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共有115家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排队IPO的企业仍有许多,但是港交所还需要继续完善监管法规,简化和优化交易程序,扮演好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角色,才能保持其优势。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