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联社2月11日讯(编辑 杨一骏)2月10日,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期刊举办的2023年一季度债市研判六人谈上,六位专家就不同角度对债市深入研讨:宏观政策上,预计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新
财联社2月11日讯(编辑 杨一骏)2月10日,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期刊举办的2023年一季度债市研判六人谈上,六位专家就不同角度对债市深入研讨:宏观政策上,预计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新增地方债或达8万亿;信贷增速决定今年非债券熊市;尽管利率上行趋势确定,债市波动中仍可把握节奏。
财政政策加力,新增地方债或达8万亿
2023年宏观经济呈复苏趋势基本为市场的一致预期,但复苏能达到的高度或并不乐观。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周文煜统计了各省地方两会公布的GDP增速目标,加权平均值为5.6%,多省仅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鹏扬基金总助、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王华认为,在疫情冲击过后,经济内生动能仍较脆弱,内需不振及外需回落将拖累复苏的斜率。
稳增长的政策取向明确,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为使财政支出的强度得到保障,周文煜认为财政压力将转向国债和地方债发行。其进一步预测,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达4万亿(2022年3.65万亿),全年地方政府债券供给规模可达8.17-8.3万亿(2022年7.28万亿)。另外,其预计2023年的赤字率为3-3.5%(2022年2.8%)。准财政政策也会继续发力,2023年政策性金融债发行量预计在9.6-10万亿(20-22年在9.3-9.6万亿之间)。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结构性工具优于总量工具。周文煜认为,货币政策的重点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若二三季度经济复苏确认,资金面边际收紧。央行可通过PSL、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提供资金支持。流动性回归中性,23年难现22年超宽松的局面,预计DR007将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的中枢上下波动。
信贷增速决定债市非熊市
社融信贷数据对宏观经济增长数据有一定前瞻性,对股债市场走势有指引作用。泰康资管固定收益投资中心执行总监张明指出:“决定债市牛熊的关键是中长期居民贷款增速。”
在信贷规模的预测上,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预计23年存量社融增速略高于10%(20年13.3%,21年10.3%,22年9.6%),对应34-37万亿的新增社融规模。具体到新增贷款上,刘郁预计23年新增贷款规模在22-23万亿(22年20.9万亿)。刘郁认为,后续应从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企业贷款与一般性存款的缺口、企业活期存款的占比等三个指标持续观察企业信贷需求度的状况。
张明预测,23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温和增长11%,略高于贷款整体增速(取19、20年中间值),历史经验来看难构成债券熊市。
波动中把握债市节奏
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左右,历史上,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对于MLF的波动区间固定,据此预测23年十年国债的高点在3%-3.1%之间。尽管今年利率上行方向确定,但路径极不确定。王华认为,债市收益率整体上行的时候更要把握节奏。
刘郁认为,在经济恢复的年份,一季度长端利率往往面临的上行压力较大,二季度会有修复,三季度再度向上。王华则形象地表示,今年债市需在预期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推演路径为:强预期弱现实—强预期强现实—强预期弱现实—弱预期弱现实。
1月再降2600亿,理财恐成债市波动放大器
自去年四季度债市调整以来,理财产品赎回引发的负反馈成为债市关注的焦点。刘郁的数据显示,由于业绩不达标准,理财赎回的情况仍未稳定,叠加定开、封闭产品到期,1月理财规模再度下降2600亿元。
刘郁认为,未来债市一旦有波动,理财就容易成为波动的放大器。今年因理财赎回造成的波动幅度会较去年四季度减小,而频次增加。
中债金融估值公司估值部总监黄山认为,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第一年,债市调整引发恐慌性赎回,反映出部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未做好准备。需进一步强化理财产品投资者教育工作,同时加强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管理。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