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55岁的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阿里的制胜法宝是前瞻性思维以及“萝卜+大棒”式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能与企业的发展、时代背景相适应,能与无形间管理员工、赋能员工。
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
今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55岁的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从十八罗汉到西湖论剑,从秘密打造淘宝网到完胜eBay易趣,从创立支付宝到成立蚂蚁金服,从天猫双11到淘宝造物节……回顾其商业生涯,马云身上有很多身份,老师、创业者、企业家、中国首富、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
这许多身份正是源于阿里巴巴的壮大。
阿里的终极制胜武器:前瞻性思维
阿里能够成功躲过一次一次时代大浪潮的冲击,不断迎接新的变化,是因为永远在面向未来进行布局。
对于阿里而言,战略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所有的当下都是在五年前已经布局好的。
2018年CEO逍遥子在总结他的工作的时候,他总结了三件事:第一,我为这家公司孵化了多少个面向未来十年的新业务;第二,我为公司招聘到了多少面向未来十年成就这些业务所需要的人;第三,我在2018年为这家公司传承了哪些文化。
由此可见,阿里今天的战略是面向未来十年的,站在未来看现在,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阿里巴巴的战略有三个底层逻辑。
第一,永远在公司成长和发展最好的时候做变革,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第二,阿里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1999年没有人相信电商,阿里相信,阿里坚持,阿里努力,阿里看见;
2004年做支付宝,没有人相信互联网金融,阿里相信,阿里坚持,阿里努力,阿里看见;
2009年做阿里云,没有人相信云计算,阿里相信,阿里坚持,阿里努力,阿里看见。
十年前做双十一,当时只有十几个商家参与,当年的营收是5200万,去年2018年阿里的营收是2135亿,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第三,阿里永远自己创造一个风口,引领一个风口,而不是去跟随一个风口。阿里对于战略一直是3分看出来,7分做出来,看十年做一年。
简而言之,“前瞻性思维”是阿里的终极制胜武器。接下来用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来证明一下这个观点。
1995年,马老师第一次到美国接触到互联网,上网搜一个词“beer”,结果有各个国家的啤酒,就是没有中国的,他认为这是巨大的机会。后来1999年在杭州做了一个网站叫www.alibaba.com
这就是中国供应商,把国内工厂所生产的商品借助阿里巴巴的平台卖给海外的消费者,所以这是一个B2B批发的业务,不是零售的业务。当时的销售模式就是直销,陌生上门拜访客户,“中供铁军”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这个业务的时代背景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再次助推外贸的发展,也迎来了阿里巴巴外贸业务的一路高速成长:2002年公司全年现金流为正,第一次开始赚钱了,2003年每天营收100万,2004年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每天税收100万,这就叫“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2008年3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外贸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11年年底阿里巴巴启动私有化,2012年阿里巴巴在香港退市。当年和阿里做一样业务的公司也都随着外贸黄金时期的结束而结束了。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所有的出口开始转向内销,但是我们不是等到2008年再开始做内销零售平台,而早在2003年淘宝网就诞生了,这就是马老师一直在讲的“天晴的时候修屋顶,年轻的时候生孩子”。
2003年是阿里巴巴每天营收超过100万的那个节点,2004年淘宝不断地创新,推出了阿里旺旺、支付宝等工具,2006年淘宝战胜eBay成为国内最大的零售平台,2008年淘宝商城推出,2009年淘宝实现收支平衡,2012年天猫开始诞生,迎来了国内在线零售大爆发、大发展的时代,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又重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4年我们做支付宝,是为了解决淘宝的信用担保问题,直到2010年我们从央行拿到牌照,2011年我们推出了阿里小额贷款,2012年我们做天弘基金,2013年我们筹建蚂蚁小微金服集团,同年推出余额宝,2014年我们筹建浙江网商银行,一路走来,我们用技术来驱动金融,让金融变得更加普惠,让普通老百姓能享受金融所带来的便捷服务。
2009年阿里云正式成立,2010年在深圳召开的互联网行业高峰论坛上,三大互联网公司对云计算表达了不同的态度:
百度的李彦宏说,不客气地讲,云计算就是新瓶装旧酒,没什么新意;
腾讯的马化腾说,云计算需要经过几百年,到“阿凡达”的那个时代才有可能实现;
而阿里巴巴的马云说,我们对于云计算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面向未来,阿里巴巴不做云计算有可能会死掉。
2009年王坚博士带着几千名工程师在云栖小镇写下了第一行飞天代码,开始了云计算系统的自研之路;2012年飞天系统上线;2013年第一次双十一在阿里云上完成,支撑每秒几十万的并发;2014年10月开始,孙权领导阿里云全面开始商业化,带领阿里云连续14个季度保持100%的增长。
今天阿里云成为中国第一、亚太第一、全球第三,而阿里巴巴也从电商时代、金融时代,真正迈向云计算、科技时代。2017年云栖大会,马老师宣布投资达摩院1000亿,真正专注核心技术的研发,用技术去驱动商业的发展,用技术去拓展商业的边界。未来的技术和商业将会双轮驱动。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上市之后发布三大战略:农村跨境、云计算、大数据。2015年开始,阿里的业务全面从线上转到线下。
2016年云栖大会期间,马老师正式提出“五新”理论,电商的时代会结束,新零售会崛起,我们全资收购银泰百货,入股上海百联,投资三江购物、高新零售、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公司。自此之后,整个线下商业跟线上要全面打通,构建一个新的时代——新零售。
阿里巴巴到今天不再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而是一个经济体。我们要用我们的商业操作系统去赋能中国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业务、营销、系统、流程、管理全面在线,不断提升商业的效率。
淘宝不是电商公司,而是一个技术公司,我们在用技术驱动零售;蚂蚁不是一个金融公司,而是一个技术公司,我们在用技术驱动金融;菜鸟也不是一个物流公司,我们在用技术驱动物流。
最后总结一下,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多次业务迭代,从B2B到C2C,从C2C到金融,从金融到科技,从科技到文娱再到物流。
每一个业务、每一个产品都是一条曲线。任何一条曲线都有两个重要的点:一个叫破局点,一个叫失速点。业务一旦过了失速点,下滑是必然。这是产品的生命周期,过了失速点之后,没有第二个业务承接起来,就很痛苦。
老的业务大势已去,新的业务还未成长起来,许多传统企业的痛苦正在于此。
公司要保持基业长青,永续经营,就要构建自己的梯队战略。
毕竟,所有公司的每个产品都会“生老病死”,正所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因此每家公司都需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心态,不断地拥抱变化,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断地迭代、更新,与时代同频共振,走向未来!
阿里成功的底层逻辑:“萝卜+大棒”式企业文化
阿里走到今天,马云认为:支持阿里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只有一支有温度的团队,未来才会创造出更多有温度的产品、有社会责任的产品,这家企业才会走得更长远。
那么,阿里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这张图大致了解下吧。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石,当有了这个基础的时候,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对一个企业尤为重要。
阿里文化最为核心的永远是“客户第一”,也就是“高压线文化”。所谓高压线就是不管任何人触碰到了,不管你处在任何位置,只要损害了客户利益,集团就会做出非常痛苦的决定。
阿里的企业文化可以复制
阿里的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慢慢“长”出来的,这种DNA会深深融入到每一个阿里人。
任何企业的文化都应与发展阶段相匹配,从阿里创业初期的“家文化”到“大淘宝”时代开启后的“创新求变文化”,整个体系都在支撑着阿里文化土壤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赋能员工,能让员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能愉悦地工作,是文化致胜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如此巨无霸的阿里,旗下业务都是国民级应用,仿若“水电煤气”的基础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确保其竞争机制、文化体系继续有效,以延续阿里“要活102年”的战略愿景?相比之下,这或许是张勇面对的最大挑战。
今年的教师节注定不凡。那天,阿里巴巴迎来了20岁生日,并公布了”新六脉神剑“。那天,阿里巴巴”掌托人“马云宣布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对东亚国家影响甚远,以华夏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如今这个汉文化圈的许多企业家都受到了中国古籍文学的影响。
我曾经想过中国零售界的巨头,可能五到十年后会被阿里,京东打败!但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这么措手不及......我想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毕竟,马云已经有了自己的盒生鲜超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