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法国驻意大利大使克里斯蒂安·马塞自己都没想到,他居然被法国外交部召回国“述职”。召回大使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外交抗议,而且此次发生在“友邦”之间。法国驻意大使上次被召回还是在1940年,当时德军刚刚占领法国,时任大使安德烈不得不离开罗马。临别之际,他忿忿不平,指责意大利在背后“捅了法国一刀”。时隔近80年,历史似乎重演。
上周,法国驻意大利大使克里斯蒂安·马塞自己都没想到,他居然被法国外交部召回国“述职”。召回大使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外交抗议,而且此次发生在“友邦”之间。法国驻意大使上次被召回还是在1940年,当时德军刚刚占领法国,时任大使安德烈不得不离开罗马。临别之际,他忿忿不平,指责意大利在背后“捅了法国一刀”。时隔近80年,历史似乎重演。
法国与意大利的恩怨情仇
从外人来看,法国与意大利这对邻国有太多“相亲相爱”的理由:两国都是欧洲拉丁文化的代表国家,都以美食著称,同为时尚界翘楚,均盛产浪漫文艺的才子佳人。巴黎与罗马作为两大都市,堪称汇聚欧洲建筑文明瑰宝的两颗明珠。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两国间却常常充斥着对彼此的诸多“不待见”。在古罗马鼎盛时期,凯撒征服了高卢,长期将之作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而法国作为独立国家崛起后,意大利则陷入四分五裂的窘境。法国君王无论是查理八世,还是弗朗索瓦一世,以及后来的拿破仑,都要时不时“虐”一下意大利,带兵到意北耀武扬威一番。而意大利则屡战屡败,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搭乘普鲁士崛起的顺风车,成立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但二战期间,意大利又误入歧途,加入了法西斯轴心国。这段不光彩历史战后被法国当作小辫子,口诛笔伐了好多年,直到两国一起作为创始成员国缔造了欧盟,大抵才“相逢一笑泯恩仇”,关系似乎越走越近。
但两国民间的“怨恨”并未因此消弭。法国人在欧洲素有办事“慢半拍”的名声,笔者却多次听闻法国人批评意大利人“懒散”和“不靠谱”。而笔者在意大利期间则听到当地人对法国人“势利”、“傲慢”的嘲讽和不屑。在2006世界杯法意大战中,法国球星齐达内遭到意大利后卫马特拉奇“辱骂”,冲冠一怒,用光头撞倒对手。这个场景至今还被法意两国民众津津乐道,当然解读角度完全不同。
一次会面引发的“掐架”
此次法意“掐架”的导火索是一次会面。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访问法国时,在巴黎郊区与法国“黄背心运动”的强硬派代表见面,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照片,声称“变革之风已翻越阿尔卑斯山”。
近几个月来,法国“黄背心运动”给马克龙带来巨大困扰,成为其执政的最大危机。为了遏制“黄背心运动”,马克龙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道歉,又是喊话,一会儿减税,一会儿加薪,最近又开展全国大辩论,共商满意的解决方案,冀图将“黄背心运动”平息下去。
马克龙的措施已开始奏效,“黄背心运动”势头减缓,游行人数减少,只剩下一些强硬派还在“死扛”,坚持要求马克龙下台,高呼“法国内战不可避免”。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迪马约作为意大利国家领导人,居然跑来给这些反马克龙的强硬派打气,扬言“变革之风已翻越阿尔卑斯山”。根据英国媒体对这句话的解读,那就是鼓励“黄背心运动”不要懈怠,将“反马克龙”进行到底。因为意大利是民粹主义推翻建制派后上台执政的唯一欧洲大国,五星运动就是靠“街头政治”起家,所谓“变革”就是要“黄背心”们效仿五星运动,不推翻建制派不罢休。
一个在四处灭火,一个在煽风点火,一个在曲突移薪,一个在火上浇油。这对本已焦头烂额的马克龙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法国谴责迪马约这一举动是“又一次不可接受的挑衅”,外交部发言人称“过去几个月,法方遭受意方反复指责、无理攻击以及粗暴声明。”
过去数月法意间的“新仇旧恨”
自从民粹主义上台之后,意大利曾多次火力全开地“怼”法国。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近年来两国不断激化的深层次矛盾。
一是“移民”之争。
意大利是欧盟难民移民危机的“前线国家”。去年6月,右翼联盟和五星运动打着“反移民”旗号上台,组成民粹色彩极强的新政府,对待难民移民显示出超强硬的态度,并要求欧盟出台具体措施以缓解意移民危机。马克龙则对意大利严控移民的做法颇多微辞,法方多次在欧盟层面反对意方有关移民的提议。
在意大利来看,正是法国当年在利比亚大打出手,引发了经年不断的难民移民潮,却又让意大利来“背锅”。意大利在移民入境问题上与法国“针尖对麦芒”,多次不顾法方表态,拒绝搭载非法移民的船只停靠意大利港口;在非洲问题上痛批法国,意大利两个民粹副总理,萨尔维尼和迪马约轮番指责法国“从来没有停止对非洲殖民”,“从非洲攫取财富”,“借助货币政策操纵14个非洲国家的经济”等等。
二是“大国”之争。
欧盟历来有“三大国”,传统上是德法英,三国实力相当,各有侧重。德国是欧盟老大,“德法轴心”是欧盟发动机,而英国既是德法间重要的平衡器,也是德法关系的润滑剂。英国与德国一起倡导自由贸易,又与法国一起加强防务建设,因此欧盟在“三足鼎立”的大国格局下能得以稳定推进。
现在英国要脱欧了,从经济体量上看,意大利作为欧盟内第四大经济体,本可顺势晋级为新的三大国。起初法国也大力拉拢意大利,法方以同为“地中海国家”、“南欧国家”、“拉丁文化国家”等各种名目和意大利套磁,但意大利虽有大国雄心,却少大国风范,既不守欧盟财政纪律,债务、预算、银行业等问题重重,也反对结构性改革,对马克龙宏大的欧盟改革计划有较多抵制,导致法意关系近年来不断走低。
值得一提的是,法德关系也变得很微妙,前不久两国刚签加强合作的《亚琛条约》,近期却又因“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再生龃龉。因此在法国对意大利“干涉内政”表示最强烈抗议时,德国却保持中立,不发一语,不排除德国也有利用意大利制衡法国的想法。看来今后欧盟内“三国杀”的游戏还会继续玩下去。
三是“主义”之争。
马克龙将自己打造为欧洲建制派的代表,主张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深化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改革。而意大利则成为民粹主义的“大本营”,无论是萨尔维尼还是迪马约,都在煽动意民众反欧盟反移民的情绪,企图获取更多政治资本。
目前看,“马克龙主义”与“民粹主义”争夺的主战场是今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萨尔维尼风头正盛,不仅赢得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民众支持,在整个欧洲也名声大振。他领导的北方联盟与法国极右翼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互动频繁,有意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改变中右翼人民党的“统治地位”。而迪马约领导的五星运动影响力不断下降,很可能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折戟沉沙。正在迪马约焦急不安之时,法国“黄背心运动”应运而生,他从中看到了五星运动发迹的身影,因此希尽快与其搭上线,一来提振五星运动的士气,二来发掘“黄背心运动”的政治价值。
对欧洲政治一体化或是好事
法意之争闹到召回大使的地步,引起了欧洲各方关注。自欧盟成立以来,成员国之间各种矛盾不少,但一般都在欧盟峰会上关起门来激烈争吵,出了门大家立马握手言欢“秀团结”,毕竟欧盟“家丑不可外扬”,团结才能彰显力量。此次法意爆发如此激烈的外交冲突,也令不少评论家大跌眼镜,对欧洲一体化前途更加担忧。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法意“掐架”对欧洲一体化也许是好事。欧盟的“民主赤字”长期倍受诟病,德法两国无论在欧盟内部决策程序上,还是在外部影响力上都享有绝对主导权,因此不少国家批评欧盟机构已沦为“大国的玩物”、“技术官僚系统”。此次意大利民粹主义将矛头从欧盟机构转向幕后大国,无意中找到了欧盟“民主赤字”的症结,起到了欧盟“防腐剂”的作用,此其一。
在欧盟传统政治图谱中,国家政治远高于欧盟政治。因此欧洲一流政客总是想在国内发展,退而求其次才会到欧盟机构任职,尤其是欧洲议会,常被讥讽为“二、三流政客的集散地”。此前欧洲议会长期被中右或中左的党团把持,在事关欧洲一体化的大政方针上不温不火,表现乏善可陈。此次由于民粹主义势力勃兴,国家间政治力量相互协调、较劲,各方加大了对欧洲议会选举的投入,欧洲议会席位突然成了“香饽饽”。5月欧洲议会选举的热度甚至高于大国国内选举,这对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欧洲政治也是利好,对欧洲加快“政治一体化”不啻为有效的“黏合剂”,此其二。
2017年是欧洲吹响一体化新进程号角的一年,但一年多过去了,依旧“雷大雨小”,马克龙关于欧盟改革的豪言壮语渐被遗忘,一体化进程仍裹足不前,欧洲在全球衰落态势却日益明显,法意在此时闹一闹,再次炒热一体化议题,或许促使更多有识之士反思一体化举措,采取更多政治行动推进一体化进程,发挥一下“催化剂”的作用,此其三。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欧盟只有打破旧有条条框框之后,才能更快更好地轻装前行。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